媒体聚焦
【媒体报道】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王月兰:无影灯下“醉”美 “破圈”守护生命
日前,大众网·海报新闻策划《学科带头人》视频访谈栏目,用镜头与文字对话医学大咖,见证学科发展。本期做客《学科带头人》视频访谈的嘉宾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雷技竟 )麻醉手术科带头人、科主任王月兰。
专家名片
王月兰
王月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临床与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山一大附属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学科建设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麻醉专业委员。
研究方向:围术期肺保护、肺损伤。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项,省重点及厅课题21项;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厅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参主编9部书籍。
提及麻醉科,“打一针,睡一觉”一定是不少人对其最大的误解。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就医过程中,无论是无痛胃镜等日常辅助检查项目的“精准舒适”,或是开展镇痛诊疗缓解疼痛的“人文关怀”,还是急危重症抢救时的“生死时速”,麻醉科早已成为守护生命的支柱力量。
成立于1945年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雷技竟 )麻醉手术科在数代麻醉前辈的辛勤努力和耕耘下,完成了从手术室内麻醉到舒适化无痛技术,从单一麻醉方式到个体化、精准化麻醉方案等的华丽蜕变,目前已发展为山东省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科研能力领先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科室之一,更是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实力量。
“醉”美守护
全力提升麻醉综合实力
早上8:00,手术患者被陆续接到相应的手术间开始手术,属于麻醉手术科医护人员紧张的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不要紧张,放轻松,就当睡一觉,手术结束我们会叫醒你的。”在核对好患者身份信息、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和注意事项等信息后,麻醉医生开始为一位即将进行左臂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随着麻醉药物进入患者体内,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四方手术间,三尺手术台,一袭绿色洗手衣,一顶蓝色手术帽。目前,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开放现代化手术间84间,含介入、胃肠镜等在内的舒适化医疗手术间21间,年手术量14万-16万台次。“科室现有医护447人,其中麻醉医师142人,主任医师16人,副主任医师2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手术护士305人。”王月兰表示,各类技术人才术业有专攻,科室又划分了心脏手术麻醉组,神经外手术组,儿外麻醉组、创伤麻醉组等麻醉亚专业组。全科医护人员驻守在各个手术间,守护着一位又一位患者。
“历经78年的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目前,科室架构齐全,包括临床部、基础部和教学部。其中,临床部下设麻醉镇痛门诊、麻醉手术室、麻醉恢复室、麻醉重症监护室及疼痛诊疗等;基础部与教学部为山东省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研究中心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王月兰介绍说,目前,科室已常规开展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术后镇痛、无痛内镜检查等项目。
医教研协同发展是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王月兰带领下,在科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麻醉手术科快速发展,尤其是科研工作取得全省麻醉的多个零的突破。据悉,山东省麻醉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要围绕围术期脏器保护:急性肺损伤机制及干预措施、围术期心、脑脏器保护及肝、肾移植等方向开展科研转化工作,相关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科室拥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齐鲁卫生领军人才1人、海外留学人员19人,承担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山东省、厅等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项,专利6项,团队在国内率先撰写并参与临床肺保护专家共识及相关指南13项,其中牵头撰写的肺保护专家共识在全国31省市推广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麻醉手术科还是山东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全国舒适化医疗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全国远程会诊基地”、儿科麻醉医师专科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常委单位,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基地和组长单位,山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委单位等。
“作为多个国家级、省级平台,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致力于发挥省级医院优势,提高基层麻醉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王月兰表示,他们通过加强培训、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和学习班,招收规培医生、进修医生等,建立麻醉专科联盟,自2016年起推动技术下沉、学术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麻醉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隐形天使
打造高品质、精准麻醉
随着急救车急促的鸣笛声,一位脊柱横断的患者由外地紧急转院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患者王鑫(化名)在建筑工地意外受伤,被诊断为脊柱断裂、横断移位,抵达省立医院时,已经出现了昏迷、大量失血、休克等,病情十分危急。
“作为麻醉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建立并确保呼吸道通畅是第一看家本领。通常情况下,气管插管需要仰卧位时操作,但该患者由于脊柱外伤,只能俯卧位,就是俗话说的趴着,又无法搬动患者,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致使破碎的脊柱骨折面刺伤神经和脊髓,导致终身截瘫或感觉及运动障碍。因此,如何为该患者行气管插管成为最大的难题和挑战。”王月兰回忆道,当时,科室近10位麻醉医生齐心协力抢救该患者。经过全面评估,三位医生跪在地上,仰面与患者对着,反向在喉镜指引下,把气管导管推送到患者气管内,顺利为患者开通气道,为其后续抢救治疗提供了保障和机会。
如这样成功为危重症患者“保命”的案例在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比比皆是。“我们承担着全省及周边省份急危重症患者的手术治疗及复苏急救,具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管理经验,对急危重症患者的麻醉形成显著优势。”王月兰表示,尤其在各类复杂的心脏手术、肝肺肾移植手术、超高龄及极低体重儿、高危产科手术等围术期麻醉管理具有较多特色和亮点。
据王月兰具体介绍可视化困难气道管理技术,该技术是肥胖患者,颌面部烧伤、复合外伤患者,脊柱横切离断患者俯卧位等呼吸道通畅的保障措施,也是麻醉手术科的“绝技”。随着老龄化到来,八九十岁老人做手术早已不罕见,据统计省立医院近两年来65岁以上老人占手术量24%左右,70岁以上占18%。因此,老年患者围术期安全成为麻醉管理重点和难点。针对超高龄及危重患者麻醉,作为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委,麻醉手术科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围术期肺保护通气策略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国内首个“老年肺保护专家共识”,参与主编《老年麻醉学》书籍,创新建立老年围术期麻醉管理新策略,被广泛应用且获益众多;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和TEE技术,自2020年至今举办了近28期“乐享阻滞-空中学院”、20期TEE培训班,观看者达10万余人,极大提高了全省整体的神经阻滞技术水平,加快患者康复,使得换关节的病人住院天数在4天以内,10年前需住院几乎2周以上;复杂心脏病手术麻醉同样要求麻醉技术必须过硬,才能给手术治疗提供时机、给患者生命延续提供保障;器官移植麻醉技术,如肺脏移植、肝移植、肾脏移植、断肢再植等手术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麻醉,技术难度更大。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王月兰对待麻醉工作的谨慎态度。全麻之后,患者是不能自主呼吸的,所以要给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从而与呼吸机相连,实现机控呼吸。血压、脉搏、心电、血氧饱和度……都表现在监护仪上,一个个跳动的数字无声地记录着患者的所有生命体征,麻醉医生则需时刻关注着这些生命的数据。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还要根据手术的进度、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手术医生的需求不断调整剂量来维持患者最佳的状态。
不断“破圈”
致力将麻醉平台扩展至全院
曾经不少人认为麻醉医生的“战场”就是手术室?事实上,多年来,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医生早已走出手术室,参与到患者整个围手术期的生命保障、舒适化诊疗中来以及康复治疗中来,将麻醉平台扩展至全院。
“麻醉医生的工作其实并不仅限于手术过程中,术前的访视、术后的随访,都是一台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前,麻醉医生要与外科医生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等情况,制定精准的个性化麻醉方案;手术后,将患者送到麻醉后恢复室,让其安全地完全脱离麻醉状态,还要根据病情对病人进行数次的随访观察。”王月兰表示,秉承“我为每个患者尽责,每位患者因我而安”的科训,通过精准麻醉,守护患者生命健康,助力他们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与此同时,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还开展了无痛诊疗及舒适化医疗技术,包括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无痛支气管镜、无痛宫腔镜等,使患者就医诊疗舒适度极大提高。
刘倪(化名)便是无痛内镜检查技术的获益者。今年29岁的刘倪,是一名软件工程师,收入颇丰的同时,日常工作很忙,熬夜加班也是家常便饭。据刘倪自述,平时吃饭没有规律,早餐几乎没吃过,中午外卖、泡面,全靠凑合,晚上加班到半夜,就去喝酒吃宵夜,很多时候到凌晨几点才回家睡觉。今年春节以后,他偶尔会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但还能忍受,如果吃点东西,疼痛会有所减轻,也因此,他没有十分在意,直到不久前,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黑便等问题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胃可能出了问题。
可是,刘倪听说胃镜检查很难受,就诊后医生建议他做个胃镜检查时,他很是抗拒,强烈要求医生给他开个没有痛苦的检查。得知刘倪的抗拒,接诊医生详细给他讲解了无痛胃镜。最终,对于健康的焦虑让刘倪战胜了抗拒,“做完了?我真的做完胃镜了?真的没什么感觉呀!现在只希望检查结果没事了!”自从无痛胃肠镜的普及,这成了内镜中心经常见到的一幕了。
王月兰表示,目前,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分管两院三区11个服务点,手术室外麻醉量平均4.5万人次/年。舒适化医疗和加快外科康复已普及,无痛胃肠镜检查一站式服务前移等举措,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医疗服务。
此外,为了进一步满足患者多样化麻醉镇痛需求,麻醉手术科开设麻醉镇痛门诊,可为患者提供各种麻醉健康咨询、无痛诊疗技术及术前评估等医疗服务,“这也标志着麻醉医生真正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说起麻醉手术科不断“破圈”,将麻醉平台扩展至全院的变化,王月兰颇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