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raybet02 >>媒体聚焦 >> 正文

raybet02

媒体聚焦

【媒体报道】孟龙:“医生是我向往的生活”

信息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大医精诚,精于医术,诚于医德。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为进一步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倡树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精”与“诚”,中国网特推出“大医精诚”主题系列报道,致敬医者人心,礼赞平凡英雄。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是“药王”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的一句话。人命贵重,救死扶伤,是医者大德。在医院家属院长大的孟龙,从小耳闻目睹医生在生死线上抢回一条条生命,更是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

  1987年大学毕业后,孟龙成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雷技竟 )胸外科的一份子。行医36载,对于孟龙而言,“医生”二字早已从一个简单的称呼变成了无影灯下的一份份牵肠挂肚的责任。

640 (3).jpg

  从传统开放式手术走向微创手术,从三孔胸腔镜手术走向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身上的创口从30厘米一点点缩小为3厘米,住院时间从20天一天天缩减为5天……36年间,孟龙带领着团队成员,在胸外科微创手术的大变革中,趟出了一条“快速康复”之路,也成就了一段“医路仁生”。

  启航:全国第一代做腔镜手术的外科医生

  孟龙的行医之路经历了“二次学徒”。

  1987年,在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毕业后,孟龙正式入职省立医院,成为胸外科的一名医生。“真正学医之后,才知道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容易。”孟龙介绍,为了尽快成长,他常常跟在前辈身后问东问西,也常常加班加点勤学苦练。

  期间,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孟龙开展的肺癌根治合并上腔静脉置换手术、体外循环下肺癌根治术,无论是量还是质,都达到了全国领先地位。可以说,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从只能在手术台旁观望到可以独立拿起手术刀为患者解除病痛,孟龙一步一步走得又稳又扎实。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孟龙开始把目光聚焦在肺移植方面,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3年,成功开展了医院第一例同种异体单肺移植;2005年,成功开展了全省首例同种异体序贯式双肺移植;2003年至2006年期间,主持开展了5例肺移植术,省立医院也由此成为全国首批、山东省首家拿到肺移植资质的医院。

  与此同时,孟龙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大变革。

  “伴随着腔镜技术的出现,外科手术开启了从开放式手术到微创手术的革命性变化。”孟龙介绍,在此之前的100年多年里,所有的手术都是开放式的。以胸外科为例,传统肺部手术需要开胸,创口长达30厘米,甚至需要切除一根肋骨。“微创手术等于是把原来的大创口变成了小的、像钥匙孔一样的小创口了。”

  刚开始独立手术,就赶上了“微创时代”。“手术该怎么做”“能做好吗”……孟龙的心里也有过许多疑惑,但微创手术创口小、术后疼痛小、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让他带着疑惑开始了新的探索。“作为医生,要始终把患者放在最高位置,尽最大可能为患者谋福利。”孟龙说道。

  为此,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孟龙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就像用惯了刀叉吃饭的人,突然给他一双筷子,太别扭了。刚开始,只能通过模拟训练器练习剥葡萄皮、缝胶皮管,后来慢慢开始从动物身上练习。”孟龙回忆,因为腔镜手术需要通过监视器显示的画面进行操作,既锻炼手上的技术,也考验“眼力”,“每天练习好几个小时,手也疼,眼睛也疼”。

640.jpg

  持续练习了几年之后,1999年前后,孟龙迎来了医院首例胸腔镜下的肺大泡切除术。“患者是一位20岁左右的大学生,突发肺大泡破裂形成气胸,插上引流管后,肺部依然持续漏气,只能通过手术切除肺大泡。”孟龙回忆,鉴于当时已经掌握了腔镜技术的原理、操作手法,也历经了成千上万次模拟训练以及动物实验,因此在讨论手术方案时,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被列为首选。

  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孟龙主持开展了省立医院第一例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现在这样的手术只需要20分钟,但在当时用了近两个小时。”孟龙说道,欣慰的是,手术很成功,术后3天患者就出院了,“患者也很惊喜,本以为要开一个30厘米的大口子,没想到只用3个1厘米左右的小洞就完成了手术。”

  由此,孟龙及其团队也成了全国第一代做胸腔镜手术的医生。

  精进:精准诊疗、微创手术,

  助力患者“快速康复”

  万事开头难。第一例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成功后,孟龙对于腔镜技术有了很大信心。随后几年,他又带领着团队开展了一例又一例胸腔镜下的手术,2004年,开展首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2008年,开展首例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

  一例例成功的手术,一次次卓越的创举,引领着全省乃至全国医学领域“微创时代”的嬗变。截至目前,腔镜手术已经覆盖了胸外微创肺移植科90%以上的手术。手术中转开胸率也从最初的20%-30%下降到了1%以内。

  但孟龙的脚步并未因此停下。“作为一名医生,要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手术的质量,不断提高治愈率。”孟龙说道。为此,科室引进了“快速康复”理念,通过在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采取一系列精准的诊疗措施,力求将手术对患者的影响降至最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在“快速康复”理念的指导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筛查、评估,清楚掌握患者病变情况、血管分布等重要信息,为患者量身制定精确的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后,结合患者情况,从肺功能锻炼指导、各项风险评估及干预,到患者的饮食、运动、休息甚至心理状况,都给予全程、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指导,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快速康复。

640 (1)_1.jpg

  “快速康复,最关键的一步是手术过程。”孟龙介绍,为此,不断完善技术水平,提高手术质量成为胸外微创肺移植科的常态化目标。

  胸腔镜下的肺部手术,一般需要在患者身上开3个1厘米左右的切口,这相对于传统开放式手术30厘米长的创口而言,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而孟龙考虑的是,能否将3个切口改成两个呢?于是,历经数次模拟训练后,2010年,孟龙团队成功改进胸腔镜技术,将原来的三孔手术改良为两孔手术。

  两孔手术成熟后,“还有没有可能再改进呢?”孟龙介绍,创口越少、越小,对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就越有利。但是,创口小了,对医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得就更高了。于是,孟龙带着团队苦练技术,还专门列出了一条“考核标准”。

  “‘技术好不好,取决是你是否愿意把它用在你自己的家人身上。’这是孟主任的‘口头禅’。”胸外微创肺移植科副主任医师王光辉介绍,在孟龙的严格要求下,全科医生都熟练掌握了腔镜技术,并且主动向更高处攀登。

  至2017年,省立医院胸外微创肺移植科再次改进腔镜技术,将两孔手术改进为单孔手术,全国领先。与三孔胸腔镜手术相比,单孔手术仅需一个3-4厘米的切口,既减少了胸部创伤,也不会延长手术操作时间,还能达到与三孔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目前,胸外微创肺移植科所有符合胸腔镜手术条件的患者中,98%以上采用的是单孔手术。

  此外,针对早期肺癌,孟龙还提出了以肺结节为靶心的解剖性肺部分切除术,进一步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原来这类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在20天左右,后来缩短为12天、9天,现在从患者入院到手术到出院,仅需5天。”孟龙笑道。正是凭借着这份“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患者至上”的仁心仁爱,2018年医师节之际,孟龙获评省立医院首批“省医工匠”。

  领跑:为说出的每句话负责,

  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高考结束后,孟龙在高考志愿书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三个志愿:山东医学院、青岛医学院、潍坊医学院。“我父母是医务工作者,也许是耳濡目染吧,我从小就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孟龙说,对于当年那个少年而言,医生是自带光环的职业,“神圣、崇高、伟大”。

  而今,在胸外科精耕36年,孟龙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科室的顶梁柱。在副主任医师王光辉看来,孟龙是“偶像”一样的存在,是年轻大夫心理上的依靠,“不管手术难度有多大,只要孟主任在,心里就很踏实”。

640 (2).jpg

  近年来,每年医院都会组织职工开展肺部CT检查。检查后,确诊需要做肺结节的职工当中,大部分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孟龙,点名请他为自己诊治。胸外微创肺移植科副主任医师马国元介绍,多年来,孟龙成功开展了数千台肺小结节切除术,技术已经熟练到“可以靠手指触摸准确定位肺小结节”,是公认的“X光眼”“B超手”。

  尽管业务上已经成为“业界大拿”,但孟龙丝毫不敢松懈。“年轻的时候,身后有老师、专家支撑着,什么也不怕。现在自己成了科室‘最后一道防线’,说话做事反而更加谨慎了。”孟龙笑道。每次手术前,他都要反复斟酌、权衡利弊,力争给每一位患者提供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除了不断提升技术,提高治愈率,患者的心理问题也是孟龙关注的重点。胸外微创肺移植科接诊的患者中,肺小结节患者占多数。很多患者担心自己会癌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孟龙介绍,“80%以上的肺小结节患者甚至终身不用做手术。但网络上一些错误的、片面的信息容易误导患者,导致患者恐慌、焦虑。”对于这类患者,他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遍遍地讲解,让愁眉苦脸走进诊室的患者能够以一种放松的状态地走出诊室。

  与此同时,孟龙要求科室年轻大夫开设短视频账号,利用业余时间录制专业科普视频,“用微薄之力,给患者带去正确的指导”。近期,孟龙还主编了《医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胸有成竹话胸外——胸外科疾病科普问答》,以己微光,照亮他人。

  “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不管多忙,孟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给自己“充电”,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医学技术更新太快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给患者一个确实的、正确的结论;才能真正做到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