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黄冈战“疫”/省医最美逆行者】 “知心大姐”丁敏在黄冈:我在这里,大家心就稳了
一瘸一拐地从隔离区出来,防护服下的衣服湿透后凉凉地贴在身上,丁敏却感觉发自内心的踏实。
暂别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一号楼四楼西区修整6天后,丁敏再赴战场。无论是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水的味道,还是各种生命监测仪器不断地发出的“滴滴”声,都让她感觉分外熟悉。
偶尔,思绪也会穿梭回从前,回到她随山东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开辟的那个重症病区,回到病区门口那条象征警戒线的红绳被解开的2月24日:那一天,从山东济南到湖北黄冈,30天的战疫时光,被永远封存在了她的记忆里。
一切结结实实,又清晰如昨。
出征
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2020年的春节有些不一样。
大年初一,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从济南出发,奔赴湖北黄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丁敏,担任医疗队副队长、重症护理组组长。
在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护士长白雪看来,丁敏的出征,是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丁老师”已经48岁,体力和精力定不如年轻人;意料之中,是因为他们对“丁老师”太了解。
关键时刻,“丁老师”肯定会去。
岁月也许会带走如花的年华,但时光不会辜负那些努力和付出。有着29年ICU工作经验的丁敏,很早就嗅到了新冠肺炎的不同寻常。
1月23日晚,看到上海有医疗队奔赴武汉消息的她于次日一早向医院护理部主任请缨:我志愿加入到与新冠肺炎斗争的队伍中去!
消息很快传来,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丁敏入选。
即将冲到前线和同行们并肩作战,因为那份义无反顾的使命感,丁敏的心坚定而从容。只是,想到年迈的父母,她收拾行李的手,在半空里停顿了几秒。
该如何告知他们呢?丁敏有些迟疑。
这时,她的手机响了。81岁的母亲藏起所有担心与不舍,“我们支持你,你就应该去!”
初战
从无到有,36小时建成ICU
临近26日零时,飞机落地武汉,丁敏当时没想到,深夜乘坐大巴车去往黄冈的那两个小时,会是她接下来一个月里最轻松的时刻。
当时,黄冈确诊人数不断增加且持续高位,山东医疗队到达之前,城区还没有符合条件的传染病医院能有效地收治病人。
大战已至。
1月27日选址原定5月份启用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1月28日就要开始收治病人。而先前,省立医院新建重症医学二科,丁敏是主要负责人之一,但当时仅是基建就有一两个月时间。这一次,面对一个空空荡荡的病区,摆在山东医疗队面前的筹建时间,不到24小时。
说干就干。打扫卫生、清洗消毒、安置床位、开辟病房、仪器安装调试,梳理相应管理、操作、运转流程……从1月27日19:30分进场,到1月28日晚,一个12张床位、初步达到收治重症新冠患者的监护室初步建成。
1月28日23点,丁敏告诉记者,再有10多分钟,他们将迎来第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那一夜,他们忙到天光大亮时,身着厚厚的防护服……
为了规范科室工作,保证物品供应,已经连续工作22个小时的丁敏在睡眠3个小时后又出现在岗位上,她带领重症组人员搭建了耗材库、设备间、药库。没有置物架,就将3个周转箱摞在一起,把近40种、6000多件物品一个一个搬运到隔离区,分类放置、标识;所有仪器设备定点放置、备用;常用药品一样一样梳理,搭建小型药库……
坚守
冲在一线,把工作做在前面
尚未完工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面临着设备不齐、耗材不全等一系列难题。条件不够,智慧来凑,丁敏自己动手改良了气管切开患者密闭式吸痰管、电动一次性吸引装置,带领重症护理组改良了双通路吸氧装置、简易呼吸阻力训练器、可调节胃管等物品,大大提高了重症患者救治的效率和质量。
这是黄冈第一个收治重症患者的ICU,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重症组收治的所有患者中,几乎都是当地最重的病人。带着敢打硬拼的队友,即便是面对最累最危险的情况,丁敏总是第一个冲上去。
污染区里,每天都能见到她忙绿的身影,气道管理、仪器调节、护理质控,跟患者沟通,环境消杀、物品整理、倾倒垃圾……
护士董艳艳曾问,“护士长,你都快50岁的人了,怎么精力比我们还旺盛?”
其实,她也不是不累,黑眼圈藏不住她每天睡不足5小时的事实。只是,她心里有股劲儿:因为我有责任,不是不放心,而是我在这里,大家心就稳了。
“我只能将所有的工作做到最前面,才能找到工作的正确方向。”丁敏说,她是护士,是战士,更是团队守护者。
这样的多重“身份”也让她充分发挥个人经验、管理的优势,并摸索出了特殊条件下的管理模式。同时,她撰写的新冠肺炎重型患者护理常规及护理工作流程职责已编入山东援助湖北工作经验手册,为其他医疗队及当地留下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面对感染风险大、休息时间不足、工作强度难度大等问题,坚持不让护士带病上岗、保障生理期适当休息的丁敏会为大家录制问候视频、为护士庆祝生日、帮生病队员买药,也会注重观察组员和患者的细微变化,必要时通过电话访谈、直面谈话等多重方式进行疏导。因此,除了护士、战士、团队守护者,丁敏又有了一个称号:队员和患者的“知心大姐”。
专业
8秒时间,建立生命通道
2月8日,一名59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从其他医院转入,因无创呼吸机支持参数很高,无法脱离辅助通气,但患者腹胀严重,医生下达医嘱需要插胃管减压。
出于对缺氧的恐惧,患者拒绝插管。“大爷,莫和不过(湖北话‘不要害怕’)!我是护士长,工作29年了,我来给您操作,请相信我!” 丁敏走了过去,紧紧抓住了患者那双布满沧桑的手,用坚定的眼神给他传达着生的信念。
终于,信任达成。但是,此时的丁敏丝毫不敢马虎。
患者脖颈较短,一旦摘下面罩,其血氧饱和度就能瞬间降到80%左右。厚厚的防护服和护目镜下,丁敏的视线也有点模糊,平时驾轻就熟的操作,现在也有点没把握。
“必须一次成功!”丁敏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鼓劲。她开始着手准备,并让护士计算操作时间,以便计算老人脱离呼吸机的最长时限。
一切准备就绪,护士摘下老人的呼吸机面罩,来不及让患者做吞咽配合,丁敏凭手感和经验快速插至预定长度。
仅仅8秒钟!隔着护目镜,丁敏看见了护士眼里的敬佩。
此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已降至78%,需要立即给他扣上面罩。看着他艰难呼吸紧张的样子,丁敏俯下身子靠近老人,紧紧地握住老人冰冷的手,“别紧张,相信我。”
后来,看着老人的血氧饱和度升至91%,丁敏才放下心来。
“护士长,我好点了,你插管子吧。”患者主动开口。
“大爷,我已经插完了!”丁敏说。
“啊,我都没有感觉到。”这时,老人突然反过手来,紧紧攥住了丁敏的手。那一刻,丁敏的的眼睛一下就湿润了。对于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而言,看似转眼一瞬,却系生死于毫厘间。
暂别
平稳转运,将病区整洁交还
2月22日晚,医疗队接到消息,短暂休整。
丁敏心里松了口气,不是因为终于可以休息,在她看来,一定是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然,战士怎么能有机会下战场?
而她唯一放心不下的,还是病房里的患者们,要把他们平安转运到山东省第二批医疗队新建的重症监护病房里,虽然在同一栋楼,却是不同的楼层。对于靠呼吸机维持呼吸的危重病号来说,一分一秒都不能多耽搁。
提前规划路线,对接病房准备,甚至转运路上可能出现的预案都已备好。自2月24日8点半开始,5名重症、4名危重症患者先后被转运到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七楼西区重症监护病房。
平均七八名医护人员转移一名患者,没有惊险、没有意外,只是医护人员身上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打湿。
重症病房里能交流的患者不多,转运完现有患者后,丁敏又去了趟普通病房,看望了先前从重症转出的患者陈先生。
“幸亏有山东医疗队,山东医疗护理全国第一!你们的好,我都记在心里了!”再见面,那个需要坐着维持呼吸的重病号已经快要痊愈出院了。他激动地和丁敏击掌,说了很多感谢的话。
其实,于丁敏、于医疗队员来说,再苦再累,被认可都是值得。
回到病房,少了机器滴滴的报警声,这里安静地让丁敏红了眼眶。从山东济南到湖北黄冈,不知不觉已经30日。丁敏知道,即便回来,也不会是这个病区了。转运完病人,接下来就是收拾“战场”。
分类、打包、整理,打扫卫生、清理垃圾……默契的队员们没有太多语言,却将一个整整齐齐、干净有序的病房交还给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病区没有大门,为了识别半污染区,他们在入场时拉了一道红绳作为警戒线。2月24日12点半左右,临行前,丁敏将这条红绳解开。含泪告别这个战斗了30天的病房,丁敏忍不住看了一眼,又一眼……
有时,有此一眼,便定格永远。